合唱指挥的合拍法

时间:2022-10-10 11:41:33 合唱教程 我要投稿

合唱指挥的合拍法

  如混声合唱蓝色多瑙河中的快板部分“春来了,春来了,多么美好”若采用“挑”的方法合拍指挥,一定能激发合唱队员唱出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春之景象,下面带来的合唱指挥的合拍法。

  合拍法是将几个拍子合并为一个拍点的击法,常见的有一代三、一代二、一代四等,一代三的合拍法最为常见。

  较快的三拍子、六拍子、九拍子在圆舞曲类的音乐形式中被广泛采用。由于合拍击法解决了把每个拍点都表现出来的繁乱感,又可获得简洁、清晰的旋律线条,因此被指挥家经常采用。

  合拍法与单击法在用力感上有所不同,它的用力感是弹力与击力的合并,用产生的点和线来表示节奏和表达音乐形象。点后运动(点后线)为点上线,它与敲击所产 生的点后线的减速运动有别,点上线的过程要表现出后两个拍点的拍感,当接近第三拍时,减速感必须要做得缓慢,此时,第三拍的位置就自然地处在从顶点稍下一 点的位置上,这就容易与第一点相连贯,如果发生静止的等待,就必然会产生停滞或渐慢的感觉,练习中要特别注意这个问题。

  其他拍子的合拍击法的图式,可根据乐曲的需要进行设计,要掌握运动规律和用力感。如六拍子可借鉴二拍子的指挥图式变化进行。

  一代二、一代四的合拍打法,常常使用在乐曲的某些局部,如在加快变速的过渡时使用,切不可盲目地从头至尾使用合拍打法,以免破坏乐曲整体的节奏规律。

  合唱指挥的形成与意义

  从远古开始,人们就试着敲击某些器具发出声音,并将此作为起始信号,有的用摆头、踏脚的方式,有的用琴键敲击,有的甚至采用某种乐器或生活用具来敲击,于 是便相继出现了由不同的人用不同形式方法发出不同的信号,对表演的开始及过程实施着最原始的提示动作,这就是指挥形成的雏形。

  无论是敲击或是用语言来给众人发号指令,总会在音乐中产生杂乱的声音,因此,人们便开始试探用一种不出声音而有形的动作信号替代有声的行为,这样便相继出 现了空间“击拍”的动作,取得了比敲击器械更好、更艺术的效果。所以,指挥基本动作的语言,大都是用有“敲击”意思的词来表示的。如意大利 用"battuta"、英国用"beet"等。随着人们对空间击拍的不断实践和探索,一种眼睛能看得见并能区别各种意思的图式开始形成,不同的图式表示不 同的拍子、时距,进而表示音乐的速度、力度、风格、情绪等指挥所要演绎作品的一切。“能够将自己个人的特征、独创的见解,经过努力转移到乐队(或演唱者) 身上。这样,便产生了既是统帅者,又是共同诠释音乐者的现代指挥家。因此,在现代,将那些能够像演奏自己的乐器一样,不仅可以随意地使管弦乐队(或合唱 队)按自己的意图行事,而且能将自己的个性活生生地表现出来的人称为指挥家。他们和其他乐器的独奏家有着同样的地位。”

  19世纪以后,在[法)柏辽兹、[德)瓦格纳等人的大力倡导下,指挥艺术得以迅速发展,并将音乐家的作品以指挥的形式完美地表达出来。20世纪初,指挥家才真正成为独立的艺术家。

  指挥的形成过程,也是指挥的任务和意义的完善过程。“随着音乐历史的演进,现代指挥法已被视为一门很深的音乐艺术,指挥家也被尊为一个乐团或合唱团的灵魂 人物。指挥家不再只是负责打拍子,或把握整个乐曲演奏、演唱的进行速度,也不再只是表现一些乐曲的强弱声音而已。他成为音乐艺术的再创造者,他必须设法表 达原作曲者在乐曲中的含义及精神,必须将自己创作的力量融于作曲家的曲意之中,更进而沟通原作曲家与现代听众之间的心灵感应,使听众能通过指挥家而了解作 曲家之曲意,并欣赏原作曲者之完美音乐。”

  合唱指挥的起拍技术

  毫无疑问,起拍动作的基本意义,就是向队员暗示开始唱、奏的指令,带领队员整齐地投入合唱表演。有过初步指挥实践者,均可较为准确、明了的作出这一动作,而队员们也完全可以依照这一单一目的的手势整齐地投入唱(奏)。但是,要使人们相信,一个丰富的、高度统一的、具有很高艺术水准的艺术表现将会在这样一个简单的手势下出现是困难的。也许与这样指挥合作的队员可能是优秀的演唱、演奏员。他们常常各自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较强的理解力、想象力等等,然而,当共同进行艺术表演的时候,他们却都要全面服从于指挥,统一在指挥的手势之下。在将要开始的艺术展现前的一瞬间,需要指挥给他们明确地指令,让他们明确了解应该以什么样的速度、力度、音量、音色和情感来开始这共同进行的艺术展现的第一个音乃至乐句,而不是依照各自的理解和想象去唱奏。这种要求是艺术表现所不可缺少的。缺少了它,一个几十人乃至上百人所共同进行的良好的艺术展现的开始当然也就无从谈起。由此可见,当指挥即将发出动作的时候,首先面临的问题是要有一个对作品全面、正确解释的指挥意图,并应在起拍的时候,将其准确无误的传递给队员。所以指挥的起拍动作,仅仅包含了预备——开始这层意义,并把它做好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把向队员提出不同的作品在音乐表现方面所包含的乐素(包括速度、力度、音量、音色、音区、方位及音乐情绪等)列入指挥起拍意义的范畴,并同预备——呼吸一同融进指挥的起拍动作之中。也就是说,指挥应该在这最有准备、最醒目、最先作出因而也就是最重要的第一个动作中,将以上所谈的起拍的全部内容融为一体,爆发于一挥间,向队员作出准确、明了而全面的暗示。

  1、起拍技术范例

  我们不妨以《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这首领唱与合唱歌曲为例,来剖析一下它潜在的音乐内涵和指挥的起拍所应表现的内容,以及具体运用什么样的动作规范来实现这种暗示——即指挥起拍之内涵。

  《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这首歌,展示了中国像一轮鲜红的太阳,升腾的世界的东方,展示了中华民族充满希望、充满信心和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坚定、庄严、雄健,号角嘹亮而辉煌,步伐整齐而坚毅。歌曲的第一小节是弱起,即音乐从第四排开始,指挥的预备排必须在第三拍开始。右手执棒做好准备动作后,迅即向右一挥,并向上方往回一转,突然停住。这突然向右一挥,也就是指挥此歌的预备拍。这一拍,即指挥图式的第三拍,向管乐演奏员提示做呼吸动作;接着突然又短暂的停留,给队员一突然屏气、拉紧嘴唇的启示。我们知道,演奏员是否有从容而良好的呼吸,是否能在同一时间屏气并适度拉紧嘴唇,是决定前奏音乐的第一个音甚至第一个乐句是否能整齐一致的吹奏出来的关键。那么,在完成了一挥、一听两个动作之后,指挥的起拍动作便已完成。演奏员的预备心理和预备动作也已完成。至此,迅即向上挥起指挥棒,便可以使队员在和有准备的情况下,准确地吹奏出5|5—的前奏来。应该说明的是,这个最后向上挥起的动作,是指挥起拍动作的一部分,它是与始于弱拍的乐队前奏的第一个音(sol)同时发出的。所以,它就不仅是第一个音(sol)的指挥动作了,它还同时作为第二个音——强拍5---的预备动作而出现。

  这首歌曲是进行曲速度,所以,预备拍动作不宜过快或过慢。过快,不宜表现庄严、稳健之气魄。过慢,不宜表现革命的热情和信念。因此,这一动作应在大约0.6~0.8秒的时间内完成。从而准确地将进行曲速度提示给队员。

  提示力度的变化,通常是用改变动作之幅度来体现的。但决不能忽视手、臂等肢体的肌肉紧张度在表达力度变化方面的作用。利用肌肉的紧张度来体现指挥对力度的要求,往往比靠改变动作的幅度来体现力度变化更能收到以极小之动作,发挥极大之威力的效果。因此,此曲的起拍,除了应有适当的幅度外,整个手与臂的肌肉还应适当收紧,保持一定的紧张度。手腕的动作要干脆、有力,这样才能表现出作品所具有的坚定、庄严、雄健、整齐而坚毅的形象和不可抗拒的力量。

  用扩大或缩小动作幅度来体现音量之变化非常有效。动作幅度大,给人意象的启示;动作幅度小,给人以轻的启示;这首歌的前奏先是小号领奏,然后,乐队全体投入演奏。音量比较大。因而,动作不宜太小,否则,就不以表达出中国人民团结、统一、热情、豪迈的伟大形象。

  动作的幅度,是指动作活动的范围大小而言。动作的高度,是指动作在哪个区域活动而言的。动作的高度要根据歌曲演唱的不同情况来调整。这首歌曲的前奏是小号领奏,小号在和声中又处于旋律位置,所使用的音区又是该乐器的最佳音区,音色嘹亮而辉煌。为了表达指挥对这种音色的要求,起拍动作的高度应放在中上部位。即以肩为中心的上下适当范围内,活动。过高,或过低,都不适合表达这种特定的音色。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起拍动作的`目的应是多元性的。应在一个动作中包含这样几大乐素:呼吸、屏气(同时拉紧嘴唇)、开始、速度、力度、音量、音色等。根据这一原则,对这一动作的具体要求是:动作爆发的速度为0.6~0.8秒左右。第三拍挥出后(指预备拍)要有突然的短暂停留,手臂等各部位(包括面部表情),保持一定的紧张度,腕部动作要干脆、有力,动作的幅度适中,动作高度在以肩为中心的上下适度范围内等等。

  2、起拍技术范例

  又如《伏尔加船夫曲》,这部作品所表现的是生活在伏尔加河畔的俄罗斯纤夫的勤劳、坚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朴实情感,勇于为生活而抗争的伟大精神,以及纤夫们在奋力拉纤的生动场景。歌曲的开头,是以男生弱唱来表现纤夫们由远而近的拉纤场面,声音深沉、浑厚而内在,清唱中带有坚毅的力量,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把汗水。这吼声从很远很远处传来,这力量在很远很远处便可感到。

  因此,这首歌的起拍动作提示出的内容是预备、呼吸、开始、稍慢的速度、弱唱、富有弹性、坚韧、浑厚深沉的男生音色、力感和坚强的内在性格。

  对这一起拍动作的具体要求是:预备拍从第四拍开始,动作不可太猛,大约在1秒~1.5秒之间,幅度在25平房里米左右,高度在胸腺上下,以小臂动作为主,动作要有韧性。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指挥的起拍动作决不是一个简单的、单一目的的运动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高度综合的运动过程。而这样一个包括各种乐素的动作爆发过程却只有短暂的一挥间。因此,能否在这短暂的时间内将作品所具有的乐素和指挥所要表达的意图融为一体,向队员发出全面、准确、明了的指令,便成了这一动作乃至歌唱和演奏队员能否很好的进行艺术表现的关键。指挥的起拍动作应该全面的包括这些乐素。而一点不漏的将这些乐素在指挥的起拍中体现出来,是指挥起拍的真正内涵。

  应该说明的是:指挥的起拍动作决不是固定不变的,千篇一律的运动过程。提出以上意见并不是要求并且也不可能要求所有的指挥均按一样动作和姿势去指挥。就以上所列举的两个作品的指挥起拍动作而言,由于不同的指挥在气质、身材、对作品的理解和处理、队伍的规模以及唱奏水平方面差异很大,其指挥动作的幅度,高度等也可不尽相同。这里所谈的是那些最基本的、应该相同的指挥起拍动作,它在指挥技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当然,任何完美的指挥语言,在指挥和队员没有合奏过的情况下,决不是很快就能被队员所准确、全面地接受的。大家都需要有一个交流和理解的过程——排练。通过排练使彼此间达到一定的默契,即使是高水平的指挥和高水平的合唱队、乐队,也不可缺少这样一个合奏过程。上面所谈的指挥起拍之内涵包括了对内在情感的表达,要实现对起拍全部内涵的完满表达,决不是单靠手臂等肢体动作所能做到的,它应该是一个全身心地运动过程,必须依靠全身心的协调运动才能启发队员产生真情实感,才能使这群各具生命、意志,各具理解力、想象力的独立的个人在共同进行的合作中达到高度默契,从而实现尽可能完美的艺术表现。

【合唱指挥的合拍法】相关文章:

合唱指挥中的合拍法01-13

2016年有关合唱指挥中的合拍法「精品」01-19

合唱指挥的技巧01-09

合唱指挥技巧04-26

合唱指挥的任务03-01

指挥手指挥合唱要点07-03

合唱指挥的形成与意义09-14

浅谈合唱指挥的排练01-13

合唱指挥的素养与技能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