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1-07-14 19:03:4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十篇

  为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常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的特点。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十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童话,讲的是小野猪、小象和小袋鼠一起上山栽树的故事。课文的两幅插图形象地展示了故事的内容。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要密切合作,才能把事情做好。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1种笔画。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要密切合作,才能把事情做好的道理。

  教学方法

  讲授 交流 表演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是讲一个关于三个小伙伴的故事。

  2、板书课题:三个小伙伴

  3、读题,讲解:伙伴就是同伴、好朋友。

  4、提问:你有好朋友吗?你们经常一起干什么?

  5、过渡:故事里的三个小伙伴是谁呢?它们在一起要做一件什么事呢?

  二 课文学习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挖坑施肥培土浇水嘴巴鼻子拱就把

  2)指名读生字词。

  3)指名读课文。

  三 指导写字

  1、指名读:同拉么把巴没有要

  2、根据笔顺集体书空。

  3、师范写生字,学生观察字形结构、笔画。

  左右结构的有:拉把没写时左窄右宽。没,右上不是“几”。

  上下结构的有:要上下部分写扁些,要紧凑。

  4、学生在书上描红,在《习字册》上练写。

  5、作业:熟读课文。

  四 齐读

  五 小组合作学习

  四人为一个小组,先读读3-5自然段,互相说说:“是谁解决了第二个和第三个困难的?用了什么方法解决困难的?”(学生合作学习,约5分钟)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汉字十六个,会写九个生字并积累常用词语。

  2、结合上下文和查找资料理解文中的专门术语,培养学生惧信息的能力。

  3、了解交通工具的发展史,理解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将走得更快更远。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新词

  2、了解交通工具发展史,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兴趣。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2、惧有关交通工具的图片和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你知道很早以前人们远行靠什么吗,你还了解火车、汽车、飞机、轮船吗,科学技术的发情,交通工具越发先进,人类将会走得更快更远,今天我们学习《远行靠什么》

  二、新课

  (一)自学

  1、轻声自读课文。选择喜欢的方式读文。把不认识的字圈起来。

  2、用你学过的方法进行识字。

  3、小组或同桌用识字卡检查生字,并相互交流。

  4、按自然节小组内读课文,检查字音。

  (二)识字

  1、读卡片。学生读一个,老师将卡片贴到黑板上。

  2、说说自己最得意的识字方法。

  3、游戏识字。同桌你读我找,我找你读,练习组词语。

  (三)交流

  1、学习1-3自然段,读文思考,在不同的时期人们远行用什么流通工具。

  学生读文很快就能找到最初,人们远行时靠步行,骑马,后来是马车和帆船,二百多年前有蒸汽机,就有了火车和轮船。

  2、让学生知道独木舟、蒸汽机词语的意思,理解奔驰、天涯海角词语的意思,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应用。

  (四)诵读

  火车满载着乘客在大地上奔驰,轮船把人们送到天涯海角读出自豪的语气。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交通工具由古代骑马、乘独木舟发展到使用马车、帆船及火车和轮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明内燃机等,交通工具有哪些新的变化呢,接着学习以下课文的内容。

  二、新课

  (一)交流

  1、读第4、5、6自然段,思考:人类远行靠什么?

  第四段首先理解内燃机的意思,然后从汽车在公路上川流不息,军舰在大海上巡逻,快艇疾驶而过看出或体会到什么?一是说有了汽车、军舰和快艇,二是说车多、军舰、快艇的作用。让学生理解川流不息、疾驶的意思。

  第5、6自然段让学生理解了飞机,人们自由地飞到世界各地。现在又有了电力机车,核潜艇,还有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让学生把现在和最初比较一下,现在和二百年前比较,说明了什么?

  2、学习最后一段,齐读。

  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将走得更快更远,是全文的中心句,从交通工具的角度印证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真理,要想走得快走得远,就要发展科学技术。

  (二)诵读

  1、学生自由练读。认为自己读得好就奖励自己一朵小红花。

  2、小组赛读,读出骄傲、自豪的情感来。

  3、指名朗读。

  (三)评价

  结合学生诵读的情况,师生共同评价。从情感的投入朗读的技巧等方面进行评价。

  (四)写字

  1、复习巩固字形,认读生字卡。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找出你认为最难写的字。

  3、老师指导。内、艇、界。

  (五)练习

  1、说一说。

  军舰在海面上巡逻。

  在天空中_______。

  在海底_______。

  在轨道上________。

  在宇宙里_________。

  2、你认为未来的交通工具什么样?画出来向同学介绍。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拎、桶”2个字。

  2、练习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人物的语气。

  3、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重点:认字、写字和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小朋友,你们在家里会帮爸爸妈妈做些什么事呀?

  你们可真能干!那你还记得爸爸妈妈是怎样表扬你的吗?

  你们的确是既聪明又懂事的好孩子。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讲的也是妈妈夸奖儿子的故事。请看老师板书(23、三个儿子)齐读。文中的三个儿子又是怎么做的,你想认识他们吗?让我们快快走进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请小朋友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先听清老师的要求:

  (1)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圈出生字多读几遍,同桌讨论讨论: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

  2、学生自学课文,识字。

  3、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同学看他们字音是否准确。

  (2)检查生字学习情况:(大屏幕逐个出示生字)

  既、嗓、拎、桶、晃、甸、(指名读、组词,相机正音)

  生字宝宝们重新排队了,你还认识吗?(指名读)

  4、写字:

  (1)观察“拎、桶”两个字,有什么特点呀?

  (2)提醒同学们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学生练写。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1、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找出三个妈妈评价自己孩子的话,用“——”画出来。

  2、你画了哪些句子,读给大家听。

  3、想想妈妈平时怎么夸你的,学着妈妈的样子读读三个妈妈的话,要读出妈妈的语气。(学生自由练读)。

  4、(课件出示第一个妈妈的话)指名读,其他同学评议他读得像个妈妈吗?想一想你们在夸自己儿子时心里想了些什么?(齐读)。

  5、(课件出示第二个妈妈的话)指名读,其他同学看看他读出了骄傲、自豪的语气了吗?(指名读、评议)老师指导适当加上妈妈说话时的表情和动作。(学生练读)指名读。

  6、(课件第三个妈妈的话)指名读。前两个妈妈都夸了自己的儿子,而第三个妈妈却觉得没什么可说的,这是为什么呢?指导读出谦虚的语气。

  7、时间过得真快,三个妈妈打完水,走回家去,她们走走停停,这是为什么?课文的哪段告诉我们水很重呀?(第八自然段)指名读。是呀,水很重,妈妈们的胳膊也痛了,腰也酸了。谁能把它读出来?

  8、如果你看到妈妈提着这么重的水,你会怎么做呀?那文中的三个儿子又是怎么做的呢?自读9~11自然段,把三个儿子的表现用(~~~~~)画出来。指名读画的句子。你们看到在三个儿子的表现有什么感受呀?

  如果三个儿子就在你面前,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呀?

  师总结:前两个儿子虽然本领大,却没能孝敬父母,第三个儿子虽说没什么特别的,但其实是最特别的一个,因为他知道孝敬父母。孝敬父母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呀!。

  仿照文中的句式,用“一个(一只)说一段话。

  9、文中的妈妈和老爷爷也有一句对话,同桌两个,一人当妈妈,一人当老爷爷,分角色读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指名读。

  老师提问:奇怪了,文中明明有三个儿子,老爷爷怎么说只有一个儿子呢?小组内讨论讨论,派一名代表发言。(学生汇报)

  10、老爷爷认为只有孝敬父母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好孩子,小朋友们,你们怎么评价文中的这三个儿子呀?

  学生思考后汇报

  11、同学们说得真好,第三个孩子虽然没什么特别的,但他懂得孝敬父母,他是妈妈的好儿子,前两个儿子,他们身上都有超凡的本领和特长,这些很让他们的妈妈为他们感到骄傲,所以他们也是妈妈的好儿子。但是百善孝为先,即使有再大的本事,首先也应该懂得孝敬自己的父母,你们说是吗?

  那你们猜猜前两个儿子听了老爷爷的话,会怎么做呢?

  如果这样,他们也是孝敬父母的好孩子了。

  12、学到这里,老师想起了《三字经》中的一句话,把它送给大家:(投影出示“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

  四、回顾课文,总结延伸。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课后把你的想法写入日记,老师希望从今天开始,每天都能至少为父母做一件事。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11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教育学生要像司马光那样遇事不慌,积极开动脑筋,想办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识写生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具准备和辅助活动:投影、生字卡片。

  主要板书:

  没有慌→搬石砸缸→缸破人出

  遇事不慌→积极动脑→决问题

  作业安排和设计:

  课内:抄写字词、填空、看拼音写汉字、组词、练习说话。

  课外: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司马光

  2.告诉学生司马是复姓,光是名。司马光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大文学家,大史学家。本课介绍的是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二.范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

  1.范读课文。

  2.思考:本课写的是司马光小时侯的什么事?

  三.看图答问,出示生字新词

  1.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的事?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古时候)

  2.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花园是个什么样儿?(出示:有座、一口、水缸)

  3.图上画了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这时候发生了什么事?

  4.那个小孩掉进缸里,其他的孩子和司马光各有什么表现?(出示:都、找大人、砸、那口缸、哭、喊、使劲、救)

  四.教学生字词

  1.自学生字词。要求看板书,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想想词义。

  2.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a.指名读,读后讨论:哪些字音容易读错。

  b.去拼音读。

  c.开火车读卡片上的生字。

  (2)检查字形。

  a.指名说说哪些字可以用数笔画的方法记忆。

  b.指名说说哪些字可以用熟部件的方法记忆。

  c.师生共同分析候、都的字形。

  (3)要求学生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读,想想词义。

  五.作业

  1.抄写生字。

  2.练读课文。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材分析

  〔解题〕

  大熊猫是我国特产的一种珍稀动物,也叫猫熊、熊猫。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我们的国宝大熊猫。

  〔结构分析〕

  这篇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根据内容可将其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最可爱的动物是大熊猫。

  第二部分(第二、三自然段)具体介绍大熊猫。

  第二部分又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二自然段)介绍大熊猫可爱的外形特征。

  第二层(第三自然段)介绍大熊猫的生活习性。

  第三部分(第四自然段)说明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我们要爱护大熊猫。

  〔语意理解〕

  “动物园里有许多动物,最可爱的要数大熊猫了。”

  这句是全文的开头,用对比的方式引出写作的对象大熊猫,于对比中表达了作者对大熊猫的无比喜爱。

  “大熊猫身子胖,尾巴短,毛很光滑。四肢和肩膀是黑的,身子和头是白的。最有趣的是一双圆圆的黑眼圈,一对毛茸茸的黑耳朵。”

  这段话介绍了大熊猫的外形特征,作者抓住了大熊猫的特点,从整体到局部,从视觉、触觉、感觉等几个角度来介绍大熊猫,使我们对大熊猫既有整体把握,又有形象的感觉。“身子胖,尾巴短,毛很光滑”,连用几个短句,从整体上介绍。“最有趣的”于整体中突出局部,“圆圆的”“毛茸茸”两个叠词把熊猫的样子描写得惟妙惟肖,而且读起来也琅琅上口,从这段描写中我们也能体会到作者对大熊猫的喜爱之情。

  “大熊猫小时候很活泼,喜欢爬上爬下。长大以后不大爱活动,常常用爪子抱着头,呼呼大睡。它睡着的时候,你去逗它,它睁开眼睛看看你,又呼呼地睡了。它睡醒了,就摆动着胖胖的身体,走来走去找东西吃。”

  这段描写了大熊猫的生活习性,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首先将小时与长大后两种不同时期的行为进行对比。描写了活泼好动,机灵可爱的小熊猫,“爬上爬下”一个动词很形象地描绘了小熊猫好动的个性;描写了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形象,抓住了最有代表性的“睡觉”这一细节不惜笔墨进行描写。“常常”表频率,说明经常,“抱着头”很形象地描摹睡觉的状态,“呼呼”更显出它睡得香甜。尤其是“逗它”的细节的描写,更是活灵活现地把一个不大爱活动的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摆在读者面前了。然后作者又将睡觉时与睡醒后的大熊猫进行对比,“摆动”“胖胖”“走来走去”形象、贴切地描绘出大熊猫的样子,我们看出这真是一只“懒”熊猫,“馋”熊猫,可爱的熊猫。

  “它爱吃新鲜的竹叶、竹笋。”

  这句承接前文继续交代大熊猫的生活习性之一:饮食特点。

  “大熊猫的数量少,只产在我国。”

  这句表明大熊猫的珍贵数量少及其产地单一。

  “它是非常珍贵的动物,是我国的‘国宝’。”

  进一步指出大熊猫的珍贵及是我国的国宝。表达了要爱护大熊猫,保护大熊猫,帮助大熊猫的感情。

  〔写作特点〕

  1.对大熊猫的介绍抓住特点,重点突出,形象鲜明。本篇抓住了大熊猫的主要特征进行介绍,如外形特征、生活习惯等方面,重点突出,形象鲜明。

  2.描写生动形象。作者对大熊猫的描写很生动形象,如对其外形颜色、体态的描写,对它睡觉、找东西吃的描写等,很形象。

  3.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除课文第一句“可爱”之外,全文无一句直接赞美之句,但我们从字里行间能深切地感到作者对大熊猫的喜爱之情,结果也同样表达了作者的保护大熊猫的感情。

  教学建议

  1.初读课文

  课文分四个自然段介绍了大熊猫外形的可爱及生活习性,告诉我们它是我国的国宝。

  2.引导学生展开读书活动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

  黑龙江的扎龙是丹顶鹤的故乡,四川的卧龙又是谁的家呢?你想更多地了解大熊猫吗?出示课题,指导读书,要在初读中解决生字的读音,注意读好“爪zhuǎ”“竹zhú”等字的读音及“最有趣的是一双圆圆的黑眼睛,一对毛茸茸的黑耳朵”等长句的断句。在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细读第二、第三自然段,了解大熊猫的特点及生活习惯,重点体会它的可爱。要注意指导学生对全文的朗读,以加强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

  3.结合单元主题扩展

  你对大熊猫还有哪些了解,你还知道哪些珍稀动物,搜集资料,办一份手抄报。

  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

  参考教案

  快乐读书屋

  大 熊 猫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大熊猫的习性和特点,懂得爱护大熊猫及其他动物,增强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你喜欢大熊猫吗?那你对大熊猫了解多少呢?动物园里的熊猫馆今天正式对游人开放了,快让我们看看那里是怎样介绍大熊猫的吧!

  (二)初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圈画生字,标自然段序号。把课文读熟,感受大熊猫的可爱。

  (三)再读课文,朗读感悟

  1.熊猫馆需要招聘一位解说员为游客做介绍,请大家各自选择你最感兴趣的特点准备讲解,最后比一比看谁能成为最优秀的解说员。

  2.组内介绍、交流。

  3.选代表在全班交流。

  4.学生评议,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用喜爱的语气来读。

  (1)写外形的段落:引导学生抓住“身子胖,尾巴短”和“毛茸茸”“圆圆的”等词来体会大熊猫的可爱。

  (2)写习性的段落:对比大熊猫小时候和长大以后的不同特点,抓重点词“爬上爬下”和“呼呼大睡”体会,进而了解大熊猫的习性。

  引导学生抓住“呼呼地睡了”和“摆动着胖胖的身体”等词感受大熊猫的憨态可掬。

  5.评选优秀解说员。

  6.检查生字识记情况,交流生字识记方法。

  7.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课外拓展

  你还想了解有关大熊猫的其他知识吗?请大家回家收集相关资料,我们再来交流。除了大熊猫,你还喜欢哪些动物,也可以收集它们的资料介绍给同学们。

  资料

  〔大熊猫〕也称“猫熊”、“熊猫”。体肥胖,形似熊而略小,长约1.5米,肩高约65厘米,尾很短。毛密而具光泽,眼周、耳、前后肢和肩部黑色,其余均为白色。生活在高山有竹丛的树林中,喜食竹类植物,亦食小动物。善爬树。性孤独,不群栖。视觉、听觉较迟钝。每次产一仔或两仔。仅产于中国四川西部和北部、甘肃南部、陕西西南部,为中国特产的珍贵动物,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可饲养、繁殖。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钻石、焦渴、水罐、喜出望外、匆匆忙忙、反正、递给、忍不住、唾沫、涌出、新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4、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交流

  1、交流自己读过的童话故事,简单交流。

  2、交流作者。

  二、读通课文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通字音,看准字形。

  2、小组开火车读课文。

  三、认字

  1、读准字音:

  竟匆为后鼻音,绊咽为前鼻音葱凑为平舌音,瞬为翘舌音。

  咽为多音字。

  2、开火车认读。

  3、记忆字形。

  4、组词竞赛。

  5、开火车认字组词。

  四、写字

  1、重点指导:

  ⑴ 渴沫涌左边相同,都是三点水。

  ⑵ 渴竭、哀享联系记忆。

  ⑶ 累下边不是系,舔右下部不是小字。舔──添。

  ⑷ 凑的左边不是三点水,沫的右边不是未。

  2、学生书写。

  3、听写。

  第二课时

  一、通读课文,提问

  1、接力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了解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2、学生全班交流。

  二、理解课文

  1、第一自然段教学:

  ⑴ 齐读第一自然段。

  ⑵ 由泡泡中的提示语我能体会到当时水是多么重要引导第一自然段表达的主要内容。

  ⑶ 抓住干涸干枯焦渴而死等关键词语引导学生体会当时水的重要。

  2、主体部分教学:

  对课文主体部分的教学可借水罐的神奇和一次次变化为线索来进行。水罐的神奇和一次次变化主要体现为:

  空木水罐──有水木水罐──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依然是满的──银水罐──金水罐──从中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

  ⑴ 从空木水罐到有水木水罐:小姑娘对母亲的爱使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

  ⑵ 水罐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依然是满的`: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等词句,体会小姑娘的心情,感受小姑娘对母亲的爱。正是小姑娘对母亲的爱,使水罐再次显示出它的神奇。

  ⑶ 水罐变成银的:引导学生由第一自然段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想象:小狗可能是因为渴极了走不动。

  ⑷ 水罐变成金的:小姑娘的母亲认为自己快要死了,把水让给小姑娘喝。水罐又一次变化的原因是母亲对小姑娘的爱,可见水罐的神奇并不在于小姑娘本身,而在于爱心。只要有人献出爱心,水罐就会发生神奇的变化。

  ⑸ 从水罐里跳出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抓住再也忍不住咽了一口唾沫等关键词句,引导学生了解小姑娘当时多么想喝水,从而体会她把水让给别人是多么动人的行为。

  3、重点理把握爱心这一主题,引导学生比较几个故事情节:

  小姑娘为母亲找水,小姑娘分水给小狗喝,母亲让水给小姑娘喝,小姑娘把水让给路人喝,从而得出爱心主题。

  三、升华内容

  理解课题。思考:为什么课文不用神奇的水罐水罐的变化一罐水等作题目,而用七颗钻石?

  四、课后延伸

  课后选做题。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一、 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体会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准确生动地由远及近,由已知到未知介绍知识的说明方法。

  2、 过程与方法:从说明对象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说明语言特色这四个角度来解读课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无穷无尽的,初步树立科学的宇宙观,感受人类是征服宇宙的热情、激发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2、由远及近、由已知到未知的说明顺序。

  难点:作者如何运用各种方法清楚地、通俗易懂地说明宇宙的特点。

  三、 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 教学过程:

  1、 情景导入:夏夜在外乘凉,仰望天空,我们总会对神秘的宇宙 产生无限的遐想。那么,宇宙里到底有些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介绍,一起来了解和认识 。

  2、 整体感知:

  (1) 这是一篇说明文,它不同于记叙文的“以情感人”,也不同于议论文的“以理服人”,说明文是“以知授人”的。速读全文,想一想: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宇宙的哪些知识?你了解的宇宙的哪些特征?

  (2) 学生举手发言,师生共同归纳。

  3、 理出说明顺序:

  (1)、设疑:这篇文章的内容是新奇而丰富的,作者说明了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无穷无尽的”三个基本特征。但老师有一个疑问,宇宙对于我们来说是陌生的,但作者对它的介绍内容也是头绪繁多的,但作者是依据什么样的说明顺序来介绍宇宙的,从而让我们觉得宇宙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绝不可知的呢?合作小组讨论来回答。

  (2)代表发言,教师点拨。

  空间顺序:由远及近。(星星、星云——银河系——仙女座里的一个恒星系等等。)

  逻辑顺序:由已知到未知。(如由人们肉眼能看到的恒星,说到行星和星云;由大家熟悉的银河系说到河外星系;由已经发现的数以亿计的恒星系推测到别的恒星系等等。)

  (3)牛刀小试:你能用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方法来简要介绍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吗?

  4、认识说明方法:

  这篇课文在介绍宇宙的过程中,有没有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你产生某种惊叹呢?而作者又是借助什么手段激起了你丰富的情感体验的?要求画出相关内容,并概括你的内心感受。同座互相交流。

  学生回答,教师随机点拨。

  5、品味语言

  在刚才的内容感悟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热情赞叹“宇宙之大”“宇宙之美”“宇宙之奇”.可是,老师有一些想法,想对这篇课文的某些内容进行修改一下,看看我是不是写的比作者还要好?清同学们来评论评论。

  原句:也有一些恒星非常小,有的比地球还小。

  改句;也有一些恒星非常小,比地球还小。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拨本文说明语言特色:语言准确而生动。

  6、课堂总结:

  宇宙深邃而又辽阔,充满了神奇的魅力。在闪烁的星星背后,隐藏着无穷的秘密。感谢科普作家郑文光向我们揭开了宇宙的秘密面纱一角,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相比于浩瀚的宇宙简直是微乎其微的,我们相信人类不会停下探索的脚步,我们期待在更多天文工作者的努力下,宇宙的秘密不在神秘。

  7、作业:

  搜集中国近几年来宇宙探索的重大进展,依照一定的说明顺序,用准确的语言介绍事物或整理特征。不少于200字。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目标:

  1.理解图书内容,知道不能贪心。

  2.大胆想象并用绘画来表现自己的愿望。

  3.愿意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

  准备:

  图画书《聚宝盆》,投影仪,聚宝盆形状的画纸,画笔。

  过程:

  一、观看图书内容,理解故事情节

   1.引导幼儿看图画书至“多多要东西,只嫌少,不嫌多”,观察人物细节,猜想下面的故事情节。

  师:多多有一个什么样的习惯?这样好吗?为什么?

  师:多多的表情怎样?高兴吗?他为什么不高兴?

  2.引导幼儿观看图画书至“送给多多一个聚宝盆”,引发幼儿想象聚宝盆的神奇作用。

  师:老公公的穿着是怎样的?跟我们一样吗?

  师:他可能是一个什么人?他来干什么?

  师:老公公送给多多一个神奇的聚宝盆。这个聚宝盆到底有什么魔法,你们猜猜看。

  3引导幼儿观看图书“多多的小房间很快就堆得满满的了”,理解、感受聚宝盆的神奇作用。

  师:老公公送给多多聚宝盆的时候对多多怎么说?

  师:聚宝盆变出什么来了?多多开心吗?他后来是怎么做的?

  4.引导幼儿观看图书至“我一定要爬进去瞧瞧”,再次引导幼儿想象故事情节。

  师:聚宝盆这么神奇,多多怎么想的?

  师:多多爬到了聚宝盆里,你猜会发生什么事情?

  5.引导幼儿观看图画书至最后.理解故事寓意。

  师:多多爬进聚宝盆后结果怎么样?这可怎么办?

  二、想象表现

   1.如果你有个聚宝盆,你想放人什么东西?为什么?

  2启发幼儿画出自己最想变的东西。

  3.引导幼儿互相介绍自己的作品

  4.将绘画作品装订成图书。

  延伸活动:

  将自制图书放在阅读区,供幼儿自由阅读、交流。

  附故事:

  有个小男孩,名字叫多多。多多要色纸,给他一张,他嫌太少;给他两张,他说不够;给他三张,他还想要更多。多多要气球,给他一个,他嫌太少;给他两个,他说不够;给他三个,他想要更多。多多要东西,只嫌少,不嫌多。

  有一天,来了一位老公公,送给多多一个聚宝盆。老公公说:“你喜欢什么东西,就放一个在盆里,一个就可以变成很多很多。只要你不说够了够了,它就越变越多.多得叫你不想再要。”老公公拿了一颗水果糖放在聚宝盆里.水果糖一颗变两颗,两颗变三颗,几百颗,几千颗,越变越多,聚宝盆装不下了。多多对老公公大叫:“够了!够了!”老公公说:“你告诉聚宝盆吧。”多多对聚宝盆大叫:“够了!够了!”聚宝盆就不再变了。多多拿了一只玩具熊放进聚宝盆里。一只变两只,两只变三只.几百只,几千只,玩具熊太多了,从聚宝盆里滚到地板上来了。多多赶紧大叫:“够了!够了!”从此,多多喜欢什么东西.就把它变成很多很多,多多的小房间很快就堆得满满的了。

  有一天.多多想,盆子里藏了什么法宝.我一定要爬进去瞧瞧。没想到呀!一个多多变成两个,两个多多变成三个.聚宝盆里的多多越来越多,有的哭,有的笑,有的叫,有的跳……小朋友.这可怎么办呢?谁来喊:“够了!够了!”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科学童话,讲的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笋芽儿冲破一切阻碍,由竹笋生长为强壮的竹子的经过。作者通过这个故事,启迪学生要趁大好时光,冲破阻碍,好好学习,勇于进取。

  题目点出了题材范围,即写一颗笋芽儿这个主要人物(植物人格化)。全文以笋芽儿生长过程为线索,讲了四层意思,讲了笋芽儿出土之前和出土以后的两个阶段:

  出土之前,笋芽儿只是央求,而后是不顾一切阻拦:一个劲儿向上钻,表现了她有一种向上的精神。

  出土以后,笋芽儿以顽强的意志,不断地排除阻碍,在阳光下,春雨的帮助下,勇于进取,终于茁壮成长为高大的竹子。

  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的,属于讲读课文,注意引导学生在春天的大课堂里去主动学习,去寻找别人还没有发现的春天的脚印,去探索笋芽儿长成竹子的奥秘,去想象春风春雨春花春草像什么。还应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在充满感情的朗读中领悟内容、体会情感、品味美感,做到朗读与感悟交融。同时要引导学生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与积累结合起来。

  【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以情为基础,以读的训练为主线,让学生自主发展,主动探究,增强合作意识。

  【学习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笋芽儿对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3、爱读科学童话故事,能从童话故事中吸取力量,陶冶情操。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头饰。

  【教学方法】

  情境式教学法。

  【学习方式】

  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趣味揭题

  1、师问:同学们,我们国家的国宝是什么?

  (生答)

  大熊猫最爱吃什么?

  (生答)

  竹子长大了叫竹子,可它小时候不叫竹子,你知道它叫什么吗?

  (生答)

  出示笋芽儿图,这就是笋芽儿。

  出示竹子图,这就是竹子。

  小笋芽是怎样长成一株健壮的竹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笋芽儿》一课。

  2、板书课题:

  提醒学生笋芽儿的读法,学生练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再读课文,认读生字,识记字形。

  3、把生字读给同桌听,互相帮助识记生字。

  4、小组讨论交流识字方法,全班交流。

  5、出示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小组认读,全班扩词练习。

  6、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读后小组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文中小笋芽儿真幸福的句子、春天真美的句子,让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采取个人练习、小组练读、全班朗读等多种形式。读后自己评一评、小组评一评。

  三、朗读感悟,角色表演

  1、师范读,想一想笋芽儿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⑴ 教师根据教学的进程出示各个生长阶段的笋芽儿图片(课件),再现笋芽儿破土而出的生动景象。景象分别再现:

  沉睡在黑糊糊的土里──一个劲往上钻──终于钻出了地面。

  师生交流有关知识,使学生在学文的过程中,了解笋芽儿的生长过程。试着画画简笔画。

  ⑵ 同时,引导学生体会笋芽儿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愿望、行动和结果。让学生在理清笋芽儿的生长过程的同时,体会到笋芽儿向上进取的精神。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板书)

  2、春天这么美,小笋芽儿在大家的关心、爱护下长成了大竹子,它可真幸福,让我们大家做一株小笋芽儿吧!让小笋芽儿带着对春天的赞美、带着幸福的感觉来分角色朗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分成:

  笋芽儿、春雨、妈妈、旁白几个角色来读。

  读后小组同学互换角色再读,读后互评。

  3、鼓励小组试演,推选表演好的小组,上台戴头饰进行角色表演。

  4、再读感悟,启迪思维。你喜欢笋芽儿吗?为什么?

  启发学生由竹子的成长联想到自己的成长:

  你们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哪些关心和爱护呢?

  四、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写口字旁的字:口字位置要偏上,不宜写得太大。

  三个带口字旁的字(喊、呼、唤)中,唤是新认识的字,可以重点指导,右边第六笔撇,要上下贯通,不能写成竖、撇。

  五、课外拓展

  资料袋:向学生介绍毛竹。

  六、作业

  课外阅读《一粒种子》,想一想:种子是怎样看到外面世界的?

教学设计方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认识8个汉字,并会口头组词,会写4个生字农、当、午、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并试着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大意,体会农民伯伯的辛苦,懂得爱惜粮食。

  教学重点:

  1、学会8个生字,会写四个生字农、当、午、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

  1、农、当的写法

  2、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懂得爱惜粮食。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稻穗图、小黑板、磁带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向老师有一个难题,想请小朋友们帮我解决一下。你们愿意吗?

  (出示一碗打倒的饭图)学生观察。

  这就是向老师遇到的难题,有个孩子每天吃饭都吃不完,而且漏得满桌子都是。我想请会讲道理的小朋友替向老师给他讲讲道理。(这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

  师出示辛苦,教读。

  你见过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粮食吗?

  老师带来了一幅图,就是农民伯伯平常劳作的情景,请小朋友翻开书,看看图上都画了什么?

  二、观察图画

  1、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农民伯伯在锄草,他很辛苦。)

  2、再次齐读辛苦,并贴在黑板上。

  3、你怎么看出农民伯伯很辛苦?(头上的汗珠一颗颗地往下掉。)

  4、今天,我们就要学一首配这幅图诗《悯农》。跟老师一起写写农。(师写,生书空。)

  全班齐读课题。

  三、学习生字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听录音

  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首古诗,要听清字的读音,用右手的食指指着字,看谁最认真?如果会的同学能跟录音机一起读,也不必加以制止,追问一句:你从哪里学会的?提示学生:我们可以从许多地方学习知识,希望小朋友们做个有心人。

  2.过渡:由于这首诗绝大多数同学都能熟练背诵,所以直奔本课的生字。这首诗你们会背了,里面的生字你们都认识吗?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中的生字词,看谁学得又对又快。

  (二)认读生字

  1.下面请你轻声读课文,用手指指着课文,圈出带红色音节的生字。

  2.引导学生回忆平时学习生字的主要方法:你们平时都用哪些方法来学习生字?(拼读音节、问同学、问家长、问老师。)

  3.小朋友们归纳得真好,那就请你赶快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吧。(学生自主学习生字,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点播。)

  4.学习完生字以后,请你给同桌读一读,注意用手指指着字读。

  5、抽生教读生字。

  6、这些生字娃娃又交上了新朋友,你能把它们读出来吗?(出示词语:悯农日当午谁知汗滴粒粒辛苦)

  抽生读,齐读。

  7、在词语中你认识了生字,那么老师把生字单拿出来你还能认出它们吗?如果你认识就站起来大声说出来。(当读到午时进行扩词,从而理解日当午。)

  8、现在这些生字都躲到诗里面去了,你还能认出它们吗?(引导学生再读课文)

  抽生读课文,其他小朋友用手指着书,认真听,听他哪个字音读准了,哪个跟你不一样,等会儿请你给他指出来。

  9、齐读。

  四、再读课文,理解诗意

  1、刚才我们一起初读了课文,同学们学得特别好,下面,请你们再读课文,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2、抽生答。(我知道了农民伯伯很辛苦)

  3、你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了农民伯伯很辛苦?自己读一读。

  重点指导: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

  指导方法:先通过做锄草的动作体会辛苦应表现得行动缓慢,吃力,在朗读时语气应重而稍慢,基本领悟即可。

  4、师范读全诗。

  5、齐读。

  6、能背的同学背一背,不会背的同学可以再看看书。

  五、巩固练习,指导书写

  (一)捡稻穗游戏,复习生字

  1、秋天来了,农民通过辛勤的劳动,庄稼获得了大丰收。你们看:金黄的稻穗在秋风中摇摆,好象在向人们微笑。收割后,还有一些稻穗遗留在了田地里,下面咱们一起去捡稻穗。你可以任选一颗,读出后面的生字,然后放到篮里。(师贴稻穗图,画篮子)

  2、抽生上台拾稻穗,然后反过面贴于篮子里。

  3、你打算把带哪个字的稻穗送给谁?为什么?

  (二)指导写字

  (出示农、当、汗、午)

  1、你记住了哪个字?怎么记住的?

  2、重点指导当,认识小字头,学生认真观察书上的笔顺,然后书空。

  指导农,你要提醒大家注意哪一笔?

  3.教师在田字格中书写学生认为难写的字。

  4.学生练习写一个字,同桌互评,然后再写一个。

  五、总结全文

  (板书)

  6、悯农

  辛苦

  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两三岁的小孩都会背诵,因此,读背并不难,关键是要从中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懂得从小要爱惜粮食。为此,我在设计时围绕一个辛苦,从帮老师解决难题引出辛苦,看图了解辛苦,到读诗句感受辛苦,从而把学生并不容易体会到的辛苦突破了。

  1、开头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并乐于去解决。

  2、现了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生字的学习,诗句的感悟,全是学生自主观察,学习。

  3、通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快乐学习。

  4、如果能从生活中找到相关的照片,录象资料,或让学生联系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将更能从心灵上让学生受到教育。

  5、朗读的指导还要更细致。

  《江上渔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想象诗人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解诗题。

  1、同学们,相信大家都知道《锄禾》这首古诗,谁能背诵。(学生背诵)教师出示古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哪位小朋友能把它读好?(指名朗读评价引导:你可读得真好。但老师想知道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江上渔者》(板书课题)。

  2、解诗题:同学们,你觉得题目是什么意思?

  学生:江上打鱼的人。(教师引导: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理解:渔者以打鱼为生的人。这首题目的意思是:江上以打鱼为生的人。

  3、读诗题:

  二、读诗解意。

  1、好,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诗句。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谁会读这首诗。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ò,不要读作méi。

  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教师引导性的评价:你可真了不起,第一次就能把诗句读正确。你也很了不起,读得很有感情,但老师这里还要提醒一下出没这个词语的读音。请你再读一遍好吗?)

  2、自由朗读: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注意把诗句中字的读音读正确。可以自己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学听。

  谁愿意再来读这首古诗,并能将诗读正确。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帮助听听,如果同学有读错的地方,请帮助指出来,如果没有读错的地方,我们就用掌声来表扬他,好吗!)

  学生朗读,评价。

  学生齐读。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我们读古诗,不但要会读,而且要知道诗句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再次仔细地读读诗句,根据下面的注释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然后可以和同学商量,当然也可以找身边的老师请教。

  注释: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风浪。

  (2)学生自由读,了解诗句意思。

  (3)学生集体交流诗句的主要内容。

  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4、齐读古诗。

  三、展开想象,悟诗情。

  1、小朋友,你们可真了不起,那么快就不但会读古诗,而且已经知道了《江上渔者》这首诗的内容,那么大家知道作者范仲淹是怎样写下这首古诗的吗?你们能猜测一下吗?学生猜测。

  是不是和大家的猜测一样呢?请大家自由读读上面这段话。(多媒体出示句子:一天,范仲淹走进江边的一家酒楼吃饭,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于是就找了个靠窗的座位坐下,往窗外望去,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鱼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想到了打鱼人的辛苦,就写下了《江上渔者》这首古诗。)

  2、现在谁来说说作者在酒楼里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

  这其实就是诗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多媒体出示)

  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客人很多,鲈鱼味道鲜美

  你能把客人的多和鲈鱼味道的鲜美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吗?学生读

  如果你是酒楼里的客人,当你吃了肉嫩味鲜的鲈鱼时,你会怎么说?学生交流:

  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诗,感受当时人们吃鱼时的欢快心情。(学生齐读)

  3、吃水不忘挖井人,同样吃鱼不忘打鱼人。你们读了这首古诗以后,脑海中又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学生交流:打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飘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

  A、教师出示画面: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出示诗句)

  看到了小船。教师:这是一艘怎样的船?(一艘小船;一艘像一片树叶一样的小船。)

  看到了汹涌的波涛。教师:波涛汹涌和一片树叶,一个是多么的可怕,力大无比,一个是多么的柔弱,轻飘飘。这是多么的

  看到了渔民的船,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教师:卷和打这两个词用得真好,我从卷和打两个动词体会到小船随时都有被浪打沉的危险。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捕鱼人随时都可能船毁人亡,渔民为了捕鱼随时都可能丢掉自己的性命。

  哪位小朋友来通过朗读告诉我们自己看到的。学生朗读三、四两句。

  B、看着这画面,看着这滚滚波涛,你又想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吃、住的艰难;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每次打鱼到回归,要经历很长的时间;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随时会遭强风雷暴的袭击;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一叶小舟行驶危险,随时有可能翻沉

  农民劳动很辛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实江上渔者也很辛苦,真是谁知盘中鱼,条条皆辛苦。呀!让我们齐读三、四两句。

  4、写话:

  教师:此时此刻,如果你是一位正在品尝美味鲈鱼的人,你肯定有很多话想对那些在汹涌的波涛中捕鱼的人说。请同学们把想说的话写在纸上。

  学生写,交流。

  5、朗读升华情感。

  教师:面对着这汹涌的波涛,面对着在波涛中捕鱼的人,我们有很多话要说,那就让我们把这些话化成背诵吧!一起来背诵古诗《江上渔者》。

  学生:读

  《江上渔者》说课

  《江上渔者》这首古诗的作者是宋朝诗人范仲淹。全诗只有短短的四句话(20个字),却描写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江上往来的客人欢快地品尝鲈鱼的画面和江里渔者冒着风浪捕鱼的场景),反映了劳动者的艰辛,体现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表达了作者对劳动者的同情。整首诗语言精练,意境深远。在这首古诗的阅读教学中,为了能引导学生去感受古诗中所蕴涵的美,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以诵读古诗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欣赏古诗的美。具体来说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朗读中理解诗意

  在出示古诗以后,我通过三步的朗读,第一步,将古诗读正确,在此基础上进行书写练习;第二步,试着读出古诗的味道;第三步,整体感知,让学生说说读了古诗以后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古诗的内容,感知古诗的意思。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忽略了古诗教学中的解释,不采用字字疏通,句句领会的教学方法,只要让学生在读正确的基础上通过说画面大致了解主要意思,即模糊解读。因为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文阅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诗词中更深层次的意思,自会随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而逐步领会。正如杨振宁博士谈到的:在他上一年级时,父亲教他背诵了几十首唐诗宋词,有的易懂,更多的不全懂。70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后,才逐渐领悟体会到高处不胜寒等名句的真义,也才认识到犹恐相逢是梦中等只有过来人才可能真懂的诗句。

  二、启发想象悟诗情

  就诗的表现方式来说。诗显示出整体艺术,所以在诗的领域里,其他各门艺术的表现方式也用得上。(黑格尔)因此,我充分利用这一点,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引导学生用绘画表达理解,用音乐配合诵吟,用想象再现情境。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在学生理解往来的客人爱吃鲈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说说客人们会怎么说,让学生感受人们吃鱼时的欢快心情,为体会捕鱼的艰辛奠定基础。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这两句诗的教学主要分以下几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通过给画面上添画小舟,让学生直面诗句,与诗文真心接触,自己读解,自己感悟,自己体会。第二步,让学生想象江上渔者在风浪中捕鱼可能遇到哪些情况?引导学生感受渔者捕鱼的艰辛。

  三、组合、写话,提升

  在学生感受渔者捕鱼艰辛的基础上,通过与《悯农》的组合阅读,引导学生感受任何劳动成果都来之不易,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话,写写自己的感受。学生写的话其实就是自己内心想法的展现。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十篇】相关文章: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汇总十篇02-08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9篇08-15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锦集十篇09-23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汇总7篇10-14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汇总八篇07-30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合集十篇06-26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十篇10-01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十篇07-17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5篇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