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时间:2023-06-20 18:10:21 梓欣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教案(精选2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教案(精选20篇)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

  教学目标:

  1、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 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3、 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三个事例中蕴含的意思。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老师小时候的事情导入。

  2、引出课题《生命生命》

  3、指导对课题的朗读,请生读,师范读,齐读。

  二、初读课文

  1、读准生字、新词,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理解课文中词的.意思。

  2、找一找课文写了哪几个事例。

  板书:

  1、飞蛾

  2、瓜苗

  3、自己的心跳

  三、快速地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反复地读一读。

  交流:

  1、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解决:

  震惊,什么让我震惊?

  飞蛾那求生的欲望指什么?

  挣扎什么意思?我们什么时候会挣扎?

  飞蛾一开始“极力鼓动”,后来怎么又变成“跃动”了呢?

  2、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多么强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解决:

  我们知道植物的生长离不开……但它却可以在……你感受到了什么?

  有一个字很好地写出来了,“竟”表示不可思议,出乎意料之外。

  3、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解决:

  好好地使用,指什么?

  白白地糟蹋指什么?

  4、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解决:

  有限的生命,你怎么理解?

  无限的价值你怎么理解?

  怎样的生活才是有价值的?

  四、师总结,出示关于生命的名言。

  五、小练笔

  学了这篇课文,我的感受是……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湖的“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4、感受学校的绿,说一说。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和作者一起去感受西湖的“绿”,体会作者怎样抓住景物特点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西湖的资料,如风光图片,文字说明。

  1、导入——走近绿

  上课之前老师请大家看一张照片,知道这是哪么? 去年冬天,老师有幸去了称为“人间天堂”的美丽城市---杭州。这是老师在西湖岸边拍的一张照片,想不想听听我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置身西湖,你不由得就融入了一种梦幻的境界。虽然是冬季,但那如镜的湖面依然薄雾氤氲,绿意盈眼。两岸更是万枝婀娜,暗香浮动。站在西子湖畔,一股或浓或淡的诗意便在你周身弥漫开来,即便是再豪放再洒脱的人,此刻也会变得妩媚多情起来。”

  其实,西湖的美是说不尽道不完的,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为西湖题诗作文,例如苏东坡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表现了西湖的妩媚多姿,欧阳修的《画船载酒西湖好》突出了西湖光影迷离恍如仙境。而现代女作家宗璞在四次游西湖之后更是留下了独特的感受,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西湖,来领略她动人的风姿。(板书:西湖的 “绿”)

  2、初读——感知绿

  请把书翻到14页,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音,读完告诉老师:你知道了什么?

  师:大家很会读书,一遍就抓住了文章的精髓,那么作者主要描写了哪几处绿呢?

  生答师板书(灵隐——苏堤——花港)

  过渡:正如作者所说,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涧绿得闲。灵隐、苏堤、花港的“绿”也各有各的'风采,各有各的韵味。请同学们快速浏览3--5自然段,看看作者用了哪些语句来表现西湖的绿的?

  3、画句——体会绿。

  师:不到2000字的文章中,竟用了20多个绿字,而且毫不重复,多么了不起的文字功夫啊!你喜欢作者哪些描写?为什么?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读描写绿的语句,体会一下。

  4、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体会。说的时候可以按这样的方法:先说出你选的是哪里的绿,再读读你喜欢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如果能抓住句中的描写绿的重点词语来感悟那更精彩。(学生的交流可能不是按课文顺序,教师要根据学路随机调控教学策略)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美感。

  4、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过程

  预习探究

  (一)引入新课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

  2、解题,了解作者:《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合作交流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让学生找出地点变换的句子。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

  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品读体验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巩固延伸

  (五)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4

  教学目标:

  1、通过老师的创设情境和有力的指导,调动学生生活中的情感积累,敢于、乐于敞开心扉,把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向对方诉说。

  2、认真阅读例文,明确叙事的过程要清楚具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语言要得当。

  重难点:

  1、情境创设和情感引导,是否能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涌动和表达欲望。

  2、学生对自己内心涌动的真实情感,是否能用准确而又丰富的语言表达清楚。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课前激趣。

  1、老师知道我们班的同学都很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说句心里话》的歌,请同学们认真听歌曲,也可以跟着唱,想想你听到了什么?

  2、指名说。

  3、是啊,战士们为了保家卫国,远离家乡,日夜守卫在祖国的边疆,然而,他们也是普通人啊,他们也思念自己的家乡,他们也思念自己的亲人啊!这首歌让我们听到了战士们心里最想说的话,那就是——我也想家,我也有爱。

  4、同学们,你知道什么是心里话吗?

  5、那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我们的心里话吧。(板书课题)

  二、明确习作要求。

  1、出示习作要求,同桌一起读,边读边思考:这次习作的内容是什么?

  2、汇报交流:

  (1)你从要求中知道了什么内容?(说说心里话)

  (2)想一想,都是哪些情况下“没有机会说出来”?(距离远,难为情,对方不愿听……)

  (3)同学们,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些不想轻易说出口的“小秘密”,都会有许多想向别人倾诉的话,心理话可以对谁说?

  (板书:对谁说)(课件)

  说什么:对老师说——感激;对妈妈说—恳求;对邻居叔叔——感谢;对小伙伴——劝告。

  (板书:说什么)

  “省略号”说明什么?(对诉说的内容没有限制)

  想一想:还可以说哪些方面的心里话呢?

  (4)再读要求,写好心里话最关键的.要求是什么?用一个词概括。(真实)

  三、指导选材,打开选题思路。

  1、生活中有的同学的心里话是想说没机会说,有的是想说却不知道怎么开口,课前,张老师采访了几位同学,他们心里分别藏着这样那样的话,看一看你是不是也深有同感?(课件出示心里话)

  2、看了这几位同学的心里话,老师知道现在大家一定都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了,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问一问自己,今天,你最想对谁说说心里话,想好后把他(她)的名字写在纸片上,你想对他(她)说什么呢?请用一句话写在纸片的横线上。

  3、指名说。

  4、我们想对一个人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总是有原因的,都是由某些相关的事引起的,那你是因为什么事而想对他(她)说心里话呢?想一想,然后把小组里的同学当成你想说心里话的人,在小组里说一说吧。

  5、指名说。

  四、学习例文,总结习作方法。

  1、那么,到底该怎么用笔才能把我们的心里话表达清楚完整呢?这里有一篇赵洁同学写的《老师,请您原谅我》,让我们来看看她是怎么说的。

  2、同学们,她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呢?

  (相机总结:开头简明表白自己内心的想法,中间述说事情的过程及内心活动,结尾总体倾吐现在的感受。)

  3、她这种叙事方式很清晰,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4、在叙事过程中,除了描写心理活动,我们还可以写些什么,使过程更具体?我们还可以进行哪些方面的描写?是啊,将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详细写出来,就能真实地再现事情当时的情景,也会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我们在写作时可要注意这些要点。

  5、题目时文章的眼睛,你想为你的习作取什么题目呢?指名说。

  五、动笔完成初稿。

  六、全班评点。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了解杨梅的特点。

  2、体会作者喜爱杨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3、初步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体会杨梅的可爱,体会作者喜爱杨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

  【教学理念】:

  以读为主,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教学准备】:

  有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1、同学们,我们祖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都有许多有特色的水果,河北有苹果、鸭梨,新疆有葡萄、哈密瓜,海南岛有香蕉、椰子,同学们知道自己家乡有哪些特色水果吗?其中,有一种水果被誉为“江南奇珍、百果”,猜猜它是什么?(课件出示“杨梅”)

  2、你们喜欢杨梅吗?用一句话来说说你喜爱它的理由。

  3、杨梅色鲜、味美,难怪有这么多人对它爱不释手。其中有一位作家,名字叫王鲁彦,他也和我们一样喜爱杨梅,还特地写了一篇以此为题的文章——《我爱故乡的杨梅》,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课文。一起把课题读一读。想一想课题中哪个字体现了作者对故乡杨梅的感情?

  (1)小小的杨梅到底有何魅力能让作者如此喜爱呢?请大家打开书本,轻轻地读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多读几遍,要把课文读通顺,并在每个自然段前标上段序。

  (2)反馈交流: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与大家一起分享。(随机正音)

  (3)学生举例说(金柑、杨梅、桑果……)

  (4)学生齐读课题。

  (5)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齐读课题。

  (6)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

  (7)边读边做记号。

  (8)个别读。

  三、再读课文

  感悟情感、升华主题。

  四、三读课文

  梳理文脉、指导写作。

  1、过渡:通过第一遍的朗读,我们解决了生字的读音问题,并且能把课文读通顺了。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你能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作者对杨梅的喜爱?用笔划出来,多读几遍,并在旁边写上你的理解或体会。(学生自读感悟)

  2、反馈交流:

  我的故乡在江南,我爱故乡的杨梅。

  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

  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

  端午节过后,杨梅树上挂满了杨梅。

  杨梅果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第三自然段)

  杨梅先是淡红的.,随后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的了。它不是真的变黑,因为太红了,所以像黑的。

  你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见那新鲜红嫩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鲜红的汁水。

  没有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的杨梅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第六自然段)

  3、感情朗读:品读了课文,我们发现整篇课文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对杨梅的喜爱之情。让我们带着这份浓浓的情意读一读整篇课文。

  4、重回课题:学完课文我们发现课文写的是杨梅,那么课题该叫《我爱杨梅》,而课文却以《我爱故乡的杨梅》为题,再读读课题你有新的体会吗?

  (1)有自己特别喜欢吃的水果吗?想不想把自己喜欢吃的水果介绍给大家吗?先来看看作者是怎样介绍他喜爱的杨梅的?(再读课文理文脉)

  (2)根据回答形成板书,理清文章思路。

  (3)作者按一定的顺序,通过用眼观察,用手触摸、用嘴品尝等方法向我们介绍了他最爱的故乡的杨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故乡、对杨梅的喜爱之情。

  (4)学生体会作者爱故乡的感情。

  (5)回顾全文。

  五、作业超市

  学生自主作业。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6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生字。

  2、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弄清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怎样的启示,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3、利用科学家几次进行科学实验的例子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科学家的实验过程。(重点)

  2、弄清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的联系。(难点)

  教学准备:

  小黑板和图片设计。

  教学过程:

  一、设悬念,激趣导入

  1.请两位同学做走路比赛的游戏,其中一位同学蒙上眼睛,赛后各自谈感受。

  2.(出示蝙蝠图片)认识它吗?关于它你们知道些什么?

  3.(出示雷达图片)这是什么?知道雷达有什么作用吗?

  过渡:同学们,蝙蝠是一种动物,(贴蝙蝠图片)而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贴雷达图片)。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课题中为什么用“和”(板书“和”)把它们连起来,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

  二、读课文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提示:看看哪一句话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

  2.交流后展示并齐读一遍。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3.小结并质疑。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你们对蝙蝠有什么认识?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词语“夜间”“还能”“无论”“从来没见过”“即使……也……”“极细”等)。

  3.指导朗读。

  ①从我们刚才找到的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蝙蝠夜行的本领可真够大的!我们读的时候,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敬佩、佩服)

  ②提示:重点词语朗读时要加重语气。

  四、学习第四、五、六自然段

  1.快速阅读4、5、6三个自然段,看看需做几次试验(三次)

  2.4个人组成一小组,边讨论边完成这张实验表格。

  实验顺序 实验方式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1 蒙眼 没响 不靠眼睛

  2 塞耳响 靠耳朵探路

  3 封嘴响 靠嘴巴探路

  3.学生读书、讨论、填写报告。

  4.每组选一个代表介绍试验情况。

  5.理解“配合起来”。

  第二次试验证明蝙蝠靠耳朵探路,第三次试验证明蝙蝠靠嘴巴探路。到底是靠耳朵,还是靠嘴巴呢?

  小结:对!这就是我们三次试验所得出的结论。

  6.屏示、齐读。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质疑过渡:对这个结论你们满意了吗? 产生“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探路的”疑问。

  五、学习第七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七自然段。

  2.读懂了吗?请同桌边讨论边画出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探路的

  3.能看着这个示意图讲述蝙蝠是怎样探路的吗?

  4.拓宽知识。

  蝙蝠的眼睛虽然不行,但是它的嘴巴和耳朵却特别的敏锐。我在一本书中看到:蝙蝠能在1秒钟内捕捉和分辨25组回声,而且它能把昆虫反射回来的信号与其他树木、房子等反射回来的信号准确地区分开来,分辨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多么神奇呀!

  5.让我们一起用佩服的语气再读第七自然段。

  过渡: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它与蝙蝠之间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六、自学第八自然段

  1.自读第八自然段。

  2.仿照前面把四张卡片“天线、荧光屏、无线电波,障碍物”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3、学生自画自说。

  导语:同学们:根据以上的两幅示意图,我们又可以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呢?

  4、出示小黑板。

  A、雷达的天线就像蝙蝠的( )。

  B、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的( )。

  C、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 )。

  七、总结

  其实,人类在生物的启示下,发明创造了很多东西。你们还知道些什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生物界的不断认识,还有更多的东西等着我们去发明、去创造。希望同学们从小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将来成为一名真正的科学家。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7

  教学目标:

  1、通过查字典词典独立识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领会句子含义。

  2、以较快的速度阅读,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文章的的主要内容,理清诗歌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

  难点:从人物的对话和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和性格,从大海的变化中去体会金鱼的变化。

  教学准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提示课题

  1、有一个老渔夫的妻子,在一条金鱼的帮助下,从一个老太太变成了贵妇人,变成了女皇,但她还不满足。她到底想当什么?最后得到了什么?这就是俄国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童话叙事诗给我们叙述的故事。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适时板书课题: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看渔夫和金鱼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把课文浏览一遍,把不懂的字词画出来。

  2、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先让会理解的同学解释,不能解释的查字典词典解决。

  三、快速默读,把握内容

  1、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2、引导学生讨论:

  (1)诗歌中的主要人物都有谁?除了写人之外还主要写了什么?

  (主要人物是老渔夫——老头儿,老渔夫的妻子——老太太,除了这两个主要人物之外,还主要写了金鱼。)

  (2)诗歌叙述了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让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诗歌叙述了一位老渔夫的妻子贪得无厌,对金鱼的要求越来越高,最后仍然一无所获的故事。)

  四、抓住句子,理清顺序

  1、让学生在诗歌中找出描写老太婆提要求的句子。

  2、学生讨论老太婆的具体要求,教师根据老太婆的要求依次板书。

  3、让学生找出老太婆是什么时候开始提第一个要求的?诗歌在写老太婆提第一个要求之前描写了什么内容?

  4、引导学生概括诗歌的叙述顺序:课文开头简要介绍了人物及他们的.身份,事情发生的地点,老渔夫打到一条金鱼的情况。然后按照老太婆对金鱼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为顺序,记叙了事情的经过。

  五、体会感情,朗读课文

  1、引导学生讨论:

  (1)老太婆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贪得无厌、贪图享受)

  (2)老渔夫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软弱无能,对丑恶行为姑息、忍让)

  (3)大海的变化体现了谁的变化?(金鱼的变化,由开始时的报恩逐步到强烈不满,最后恢复了老太婆贫穷的原状。)

  (4)诗歌中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谴责了老太婆,也批评了老渔夫,告诉人们,贪得无厌终归是没有好下场的。)

  2、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木盆) (木房) (贵妇人) (女皇) (女霸王)

  贪得无厌 一无所获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8

  学习目标:

  1、会认“娶、逼”等7个生字,会写“淹、官”等14个字,正确读写“管理、田地”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西门豹是怎样勇于破除迷信、为民除害的,受到破除迷信、尊重科学的教育。

  课前准备:

  1、收集关于西门豹的资料。

  2、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挂图(或播放课件),说说图中人物及其神态、动作。

  2、揭题谈话。你知道西门豹为老百姓做了哪些好事吗?是从哪里知道的?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读准字音。“绸”是翘舌音,“尚”是后鼻字,“麻烦”的“烦”读轻声。

  认清字形。“渠”是上下结构,“灌”是左右结构,不要和“罐”相混,注意“溉”与“概”的区别。

  2、自读课文,想想课文讲的`是件什么事,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读后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相机辅导,理清课文脉络。按“摸清底细、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提示,找出课文中相应的部分。

  三、课文释疑,学习“摸清底细”部分(第1~9自然段)

  1、带着问题默读。

  问题:西门豹到了邺这个地方以后是怎样“摸清底细”的?读后开展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四次问答的内容。

  2、在学生自读、讨论及教师点拨的基础上,概括出西门豹四次发问的主要内容

  (1)了解原因。

  (2)了解作恶的坏人及其头目。

  (3)了解受害者。

  (4)了解漳河的情况。

  3、分角色朗读四次对话。

  4、引导学生探究。

  (1)从哪里可以看出西门豹已“摸清底细”?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2)西门豹说“河伯还真灵啊”,你认为他真这么想吗?为什么?

  (3)西门豹说“我也去送送新娘”,他真的是去“送”新娘吗?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9

  一、说教材: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文中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能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并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3、激发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形成运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价值观。

  三、说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科学家的实验过程,正确读写12个生字。 难点是:弄清蝙蝠探路和飞机空间安全飞行的联系。

  四、学法指导:

  本课教学重点采用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用多种形式理解课文内容,并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试验与原理,鼓励学生大胆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

  五、教学过程:

  (一)、从课题入手,激发学习兴趣。

  出示课题《蝙蝠和雷达》,简介“蝙蝠”和“雷达”后质疑:蝙蝠和雷达两者一为动物,一为电子设备,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奥秘。

  (意图:通过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地获取知识。)

  (二)初读课文,找到联系。

  请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出要求:

  1、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

  2、从文中找出能简要概括蝙蝠和雷达关系的句子。(引导学生找到文章第二自然段的语句回答: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意图: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初步理解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合作阅读,理解“试验”。

  1、人们到底是怎么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呢?先来了解蝙蝠飞行的特点。(课件出示“阅读一”)

  思考:蝙蝠飞行有什么特点?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意图: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从而做到平时用语准确。)

  2、难道真是蝙蝠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所有物体吗?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试验。哪几自然段写“试验”?做了几次试验?(指名回答)

  3、让我们也来当回小科学家,随着课文与科学家一起去做试验好吗?学 生默读文章4——6自然段,然后教师出示课件,学生与教师一起做试验。(意图:这样设计,是想通过试验激起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4、出示表格,让学生根据先前的试验填表。

  (意图:这样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5、引导分析三次试验得出的结论,理解“配合”,体会用词准确。(出示“阅读二”)

  (四)、自主阅读,训练语言。

  1、现在你最想知道什么?(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引导学生自 主阅读第七自然段,读后教师播放蝙蝠飞行的动画引导学生得出蝙蝠飞行的原理。

  2、这个秘密是科学家一下子研究出来的吗?从哪个句子知道的?引导学生体会“反复研究,终于”的意思。

  (意图: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懂得任何一项科学成果,都是来之不易的,只有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攀登的人,才能摘下科学王冠上一颗颗闪光的宝珠,从而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3、 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雷达是怎么工作的 呢?(出示“阅读三”)

  学生齐读第8自然段,然后播放飞机飞行的动画,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雷 达工作的原理。

  (意图:这样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4、课件出示“比较”,让学生通过对比思考:雷达天线的作用就像蝙蝠的什么?荧光屏的作用呢?

  5、我们班准备办个“小小科普展”,要招聘讲解员,你想应聘吗?先考一考:讲解蝙蝠探路的秘密和雷达的工作原理。小讲解员们准备准备吧!(指名讲,再评议。)

  (意图:通过招聘讲解员这样新颖的形式,检测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1、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发明了( ),用它来( )。

  2、我知道( )的发明是从( )身上得到启示的。

  3、我觉得还可以从( )得到启示,来发明( ),用它来( )。

  4、(结合本单元“综合性学习”)回家可以继续收集有关仿学生学的资料,或动手做工小实验,小发明。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先扶后放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学习。

  3、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徐帅朴实无华、平易近人、严格要求子女,甘为人民公仆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研读第二则小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布衣”的含义,结合人物的情绪变化进行个性化的朗读。

  教学准备:

  音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从课题入手,谈话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板书课题)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说说这布衣元帅指的是谁?(出示课件)

  质疑:你觉得元帅平时的衣食住行会是什么样?布衣指的又是什么?

  引语:徐向前为什么会被称为“布衣元帅”,我们一起到文中去了解一下。

  二、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现在我们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读文情况:边听边思考:

  1、指出读错的.字音。

  2、用心观察这篇课文与以往所学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师:其实3个小故事表达的都是同一个主题,那就是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课件)这是全文的总起段。在这段话中你觉得哪两个词语最能概括徐帅的精神品质。(板书:功高盖世、朴实无华)能用上这两个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三、精读第二个故事《看门老人》

  这三个故事中哪个故事充分体现了“徐帅比普通人还普通的布衣情怀”?我们就一起走进《看门老人》请大家看阅读提示。

  (一)默读“看门老人”这个故事。

  (二)画:新娘在去见徐帅时想到了什么?令她没想到的是什么?(做好标注)

  (三)想:从新娘的想法前后变化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抓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

  (四)读:结合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新娘想法的句子。(读出自己的感受)学生汇报,老师指导。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1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为什么作者对母鸡的态度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而懂得母爱的伟大。

  3.对比老舍的《猫》,体会两篇课文在表达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重难点]

  为什么作者对母鸡的态度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而体会到母爱的伟大。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母鸡。(出示母鸡图片)母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说说它给你留下过什么样的印象。

  在老舍笔下这又是一只怎样的母鸡呢?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吧。(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学习课文前,老师先来检查下你们预习的情况,我们先来读读这些词语。(课件出示词语)全班齐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听课文朗读录音,找出作者对母鸡两种不同的情感态度。

  3.学生汇报。(我一向很讨厌母鸡——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4.生齐读这两句话,请你们根据这两句话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指生答)

  5.会学习的学生会思考,会思考的学生会提问。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

  三、学习感悟“讨厌母鸡”的段落

  1.请大家默读第1—2自然段,思考:“我”为什么一向讨厌母鸡?

  (1)学生汇报,随机出示句子,边汇报边指导朗读。

  (2)理解词语:没完没了、如怨如诉。

  2.师问:它真的是一只令所有人都感到()的母鸡?生(讨厌)

  (1)指生读。(指导朗读出讨厌的语气)

  (2)齐读。

  3.母鸡一开始“令人讨厌”,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四、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画出“我”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变化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为什么一向讨厌母鸡,作者后来为什么又不敢再讨厌它了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二、研读“不敢再讨厌母鸡了”的段落

  1.作者为什么后来又不敢再讨厌它了呢?

  2.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在课文的第4—10自然段列举了很多具体事例,请以同桌为单位,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交流一:哪些句子体现母鸡的负责?

  (1)课件提示“挺着”。

  引导理解:“它总是挺着脖儿”,这个样子看上去好像是在告诉所有的人什么。

  (2)课件提示“警戒”。

  ①母鸡如何警戒,找出表示母鸡动作的词语。(做动作)

  ②想象母鸡咕咕地警告什么?(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4.汇报交流二:哪些句子体现母鸡的慈爱?

  (1)想象母鸡“咕咕地紧叫”,那你觉得它在叫什么呢?

  (2)引导理解:它为什么要先啄一啄?为什么又放下了呢?

  5.汇报交流三:哪些句子体现母鸡的勇敢?

  (1)根据“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指导理解:为什么大公鸡会怕它?

  (2)“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理解:“顶”是什么意思?它发出那么大的声音难道不怕黄鼠狼发现,首先就把它吃掉吗?

  6.汇报交流四:哪些句子体现了母鸡的辛苦?

  (1)“它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不知教多少次。”理解:“多少次”到底是多少次?母鸡一天要教鸡雏这么多次,它累不累?但是它怕累吗?

  (2)课件出示:比较“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和“我不再讨厌母鸡了”哪句更好?为什么?(前一句更好,可以看出作者不仅仅喜爱它,还带着对它的崇敬。)

  7.“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是有了一群小鸡雏的母鸡所有品质的最好浓缩。你认为作者仅仅只是在赞美母鸡吗?他还在赞美谁?(赞美母亲)

  8.总结:对呀,所有的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都能无怨无悔、默默付出,你能说说你的妈妈为你做了哪些令你感动的事吗?

  9.让我们带着对母鸡的喜爱,和对妈妈点点滴滴爱的感受,再次齐读第7自然段。

  三、比较《猫》与《母鸡》的异同

  1.《猫》和《母鸡》这两篇课文都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而且都是写小动物的,它们在情感表达方面分别有什么特点?

  明确:在情感表达上都是对小动物的喜爱,《猫》通篇都在写猫的可爱,无论是猫的古怪还是猫的淘气,从始至终都是一种喜爱之情;而写《母鸡》则写了由“讨厌”到“不敢讨厌”的情感变化,用前后的'强烈对比,加深了对母爱的赞颂。

  2.除了情感表达方面,两篇文章在写法上还各有哪些特点?

  明确:

  (1)两篇文章的结构都非常清晰。

  (2)在叙述动物的特点时,作者善于用总分段式。如写猫,先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具体写它的表现。写母鸡时,先写“我一向讨厌母鸡”,再写它令人生厌的三个方面。

  (3)表现小动物特点时,用事实说话,通过点滴小事的具体生动的描写,使笔下的动物呼之欲出。

  (4)在语言的运用上,是老舍先生一贯的朴实的生活化的语言风格。在《母鸡》中,运用的几乎都是群众口语,有着浓郁的“京味儿”,读这些文字时,使人感觉不是在读,而是在听街坊邻居说,是那样的生动鲜明而又通俗易懂。

  [教学板书]

  14.母鸡

  讨厌—母鸡—不敢讨厌

  无病呻吟勇敢、负责

  欺软怕硬慈爱、辛苦

  拼命炫耀伟大

  [教学反思]

  《母鸡》这篇课文内容浅显,学生很容易理解课文的内容,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弄清作者对母鸡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然后再交流读书体会,对比《猫》的写作手法。

  教学中,我还抓住重点句来理解作者对母鸡的感情:从“讨厌”到“不敢讨厌”,再切入课文抓住重点学习,理解作者为什么讨厌母鸡。然后,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不再讨厌母鸡,让学生从文中找句子理解。最后明白为什么用“不敢”,让学生理解因为母鸡的辛苦、勇敢、慈爱、负责,所以作者敬佩母鸡。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2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自己在父母的关爱下成长的过程。

  2、能列举父母对自己的关爱点滴,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重点:

  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

  课前准备:

  学生:描画自己的“小脚丫”,寻找自己的照片,收集自己的故事。

  教师:动画演示课件,背景音乐,实物投影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园

  1、师:小朋友,你知道这些都是谁的脚印?

  (显示一组小动物的照片及其脚印,对号入座)

  2、师:大家都找对了,小动物们都跑出来向你们祝贺呢!

  3、出示一系列动画故事:

  小鹿的成长:吃奶--吃草--奔跑--自己独立生活

  小象的成长、小狮子的成长、......

  4、小结归纳:是谁养育了他们?爸爸妈妈

  二、聪明豆

  1、师:我们小朋友们是谁养育的'?爸爸妈妈

  2、(出示一个个小脚印从小到大,同时配上音乐)

  看,小小脚丫,天天成长

  3、比较“小脚丫”

  师:你的小脚丫,现在多大了?

  学生拿自己画好的“小脚丫”与书本上的“小脚丫”比一比

  师:你想说些什么话?(生回答:我想告诉大家......)

  4、小结归纳:小小脚丫,天天成长。

  三、七色光

  1、看书上的照片,说说丁丁的故事

  吃奶--学走路--看病--逛公园--学识字--外出旅游

  2、说说自己各阶段的故事

  婴儿阶段:

  请你把从爸爸妈妈那里听来的故事告诉大家。

  (展示婴儿照片,体现父母的辛苦,孩子长得健康)

  幼儿阶段:

  你记得照片里的故事吗?

  (展示孩童照片,感受父母关爱,孩子学会走路,学会说话)

  儿童阶段:

  进了小学,爸爸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

  (展示近阶段照片,父母教育孩子,使其更聪明、健康)

  3、情感交流,体验父母的“爱”

  儿歌展示:教我走路,教我说话

  使我聪明,使我健康

  交流:你看了照片,听了故事,想对大家说些什么?想对爸爸妈妈说些什么?

  小结归纳:其实,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让我们齐声说:“谢谢你们的爱,我会报答。”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3

  教学目标:

  1、会写10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学会“蜘蛛、探险“等词语。

  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歌内容。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通过朗读和联想感悟作者童年的愿望。

  重点难点:

  1、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学习诗歌内容。

  2、换位思考,加强与文本对话。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同学们,童年的梦是一条五彩的何,童年的梦是一道七色的路,童年的梦是一座闪亮的桥,童年的梦是一个美妙的世界。本文小作者的童年,也有一个色彩斑斓的梦,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童年。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指读,要将课文读准确。不认识的字圈出来。

  学习生字。

  1、认读词语:蜘蛛、蚂蚁、探险、蝌蚪,为“蛛”、“蚁”扩词。

  2、认读词语:提醒学生注意“股”的第六笔是横折弯。分别扩词。

  3、认读生字:搬、骗。注意“搬”的写法。分别扩词。

  4、复习巩固生字。

  5、比一比,再组词。

  搬()骗()蚂()蚪()

  般()偏()妈()抖()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指读诗歌,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节诗的意思。

  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写出了作者的愿望。

  第二部分(2-4):写“我“成为爸爸后的想法。

  第三部分(5):表达了作者想实现愿望的急切心情即对拥有这样的爸爸的.真诚呼唤。

  第二课时

  一、引入:

  1、复习字词,读词。

  2、回忆文章可分几部分理解、

  二、深入学文,理解内容。

  快速读文:思考:我的愿望是什么、

  小组合作学习第2、3、4、小节,在读中感悟、体会,加强朗读的指导,注意现实与想象两种画面不同语气的处理。

  注意区别“我要……”“我一定不……”这是想象和现实对立的生活画面,联系生活经验读,边读边想。(板书这两个句式。)

  想象部分:轻松、快乐、天真、感兴趣;

  现实部分:生气、郁闷、讨厌、不高兴。

  体会“跟”、“给”、“带”这几个词语的意思。(板书)

  在第四节中,感悟“先……再……”的句式,齐读这句诗,也可以仿说。、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小结诗歌的内容。

  三、表达情感,课堂小练笔。

  1、读课文并思考:你的爸爸是怎样的一个爸爸、“我”要是做一个爸爸,那又将做一个怎样的爸爸、

  2、小组交流,评议结合。

  3、仿照课文,说出自己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

  4、把刚才说的或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写下来。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4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的写作方法,根据文章描写想象画面,更能根据声音描写想象声音,学会在习作中运用,更好地表达。

  2.学习词语的运用,养成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学会运用表示时间词语描述一个事物的变化。

  3.体会成语的特点,学会成语的运用。

  4.学会写字。在横格中写字,中心要在中线上,注意字句保持一样的距离。

  5.熟读并背诵古诗《鹿柴》,培养学生阅读和积累古诗的兴趣。从古诗中感受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体会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教学重点】

  1.学会课文的写作方法,根据文章描写想象画面,更能根据声音描写想象声音,学会在习作中运用,更好地表达。

  2.学习词语的运用,养成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学会运用表示时间词语描述一个事物的变化。

  3.体会成语的特点,学会成语的运用。

  【教学难点】

  1.学会写字。在横格中写字,中心要在中线上,注意字句保持一样的距离。

  2.熟读并背诵古诗《鹿柴》,培养学生阅读和积累古诗的兴趣。从古诗中感受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体会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同学们,你们一定游览过许多好玩的地方,在电视、书本上也观赏过许多风景优美的山山水水,你们游览或见过的自然景观应该怎样向大家介绍呢?

  小组讨论后发言。

  生:课文《观潮》一文中第4自然段:“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段话运用了形象的比喻,把大潮由远及近时的样子和声音穿插描述,我仿佛看到了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景观。

  生:课文《走月亮》在作者的描述下,我不仅能想象画面,我似乎听到了潺潺的`溪流声、秋虫的鸣叫声……

  生:有些文章,在作者的描述中我似乎能“闻”美食的味道了。

  二、词句段运用。

  板块一:读下面的词语,你想到了什么画面?和同学交流。

  人声鼎沸锣鼓喧天震耳欲聋响彻云霄

  低声细语窃窃私语鸦雀无声悄无声息

  1.读一读。

  2.理解词语。

  人声鼎沸: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象煮开了锅一样。

  锣鼓喧天:喧:声音大。锣鼓震天响。原指作战时敲锣击鼓指挥进退。后多形容喜庆、欢乐的景象。

  震耳欲聋:欲:快要,就要。形容声音很大。

  响彻云霄:彻:贯通;云霄:高空。形容声音响亮,好像可以穿过云层,直达高空。

  低声细语:形容小声说话。

  窃窃私语:窃窃:形容声音细小;私:私下;语:说话。背地里小声说话。

  鸦雀无声:连乌鸦麻雀的叫声都没有。泛指什么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人们默不作声。

  悄无声息:没有声音,没有气味。比喻没有名声,不被人知道。

  3.想一想:这些词语你想到了什么画面?

  生:人声鼎沸可以想到观潮时的热闹场景。

  生:鸦雀无声可以想象到教室里同学们认真学习时的情景。

  生:切切私语我能想到几个女孩子在一起说悄悄话。

  板块二:选一个事物,用上一两个加点的词语描述它,再写下来。

  风烟花霎时顿时忽然

  雷雨小狗过了一会一会儿工夫

  师:理解加点字的意思,对比不同。

  生:第一组中的词语表示时间短。第二组中词语的意思表示时间比第一组长一些。

  4.读一读,用上加点的词语造句,说一说你的日常生活。

  刚才还晴朗的天空,突然乌云滚滚,大雨如注。

  我家的小猫一会儿功夫就把一盘鱼吃完了。

  (1)读一读。读一读这两个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的用法。

  (2)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三、书写提示。

  1.看提示:旁边的小朋友提示我们写这几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1)字的中心要在横格的中线上,保持水平。

  (2)字距要差不多,标点符号和字之间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3)认真对待每次写字,养成提笔就练字的习惯。

  2.练习书写。

  四、日积月累。

  鹿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1.朗读这首诗。

  2.简介作者(板书设计:说说诗句的意思)。

  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三、四句句意: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3.展开想象,感悟诗情。

  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4.学生读读背背

  5.测试学生背诵情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5

  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词语,指导书写。

  2、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教学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在我们的湘西,有这么一座小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以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征服着世人。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将它赞为中国最美的小城。你们知道这是哪个地方吗?(凤凰)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28课,走进小城凤凰,一起领略它那独特的美。(板书课题:小城凤凰。齐读课题)

  2、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词。

  2、学习小组交流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

  3、检查学生生字词掌握情况。

  (1)认识生字词。

  骄傲、凤凰、贵州省、绣起、瓦顶棚、万寿宫、左侧、橘柚、油炸、距离、舀起、葱绿

  (2)指导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凰”是三拼音节,不要读成“fàng”;“炸”字在本课读第二声,不能读成第四声;“葱”字的声母是平舌音,后鼻韵母。

  运用观察比较、部件拆分、难点解析等方法识记。

  (3)指导书写。

  “凰”字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先写外面的部分,第二笔是“横折斜钩”,要注意留出“皇”字的空间;“骄、绣、棚、侧、柚、距”几个字均为左窄右宽的字,要注意写均衡;“舀”字的两短横不能连起来;“葱”字中间部分的一点不能丢。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小城的美?

  2、找出具体描写小城美的段落。

  3、在读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准备质疑。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6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与理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懂得在生活中与人相处应将心比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你坐在拥挤的公交车上时,这时突然上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当你在路上行走时,身旁的一位小朋友突然摔倒了。面对这样的情形,你会怎么做?今天,我们将学习《将心比心》这篇课文,学完课文以后,也许你就会毫不犹豫地告诉老师答案了。

  预习探究合作交流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让生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同桌互相帮助解决。

  2.同桌之间相互进行朗读检查,纠正读错或读不好的句子。

  3.全班交流,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

  4.齐读课文。

  品读体验

  三、细读课文,探究明理。

  1.四人小组合作读课文后,合作自学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从这一段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2.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想这一段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用横线标示出来。

  3.齐读第三自然段,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对这一段的理解。

  4.用波纹线勾出文中阿姨和母亲说的话,仔细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

  5.学完课文,你对课文中的阿姨和母亲想说些什么吗?

  6.全班交流: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事?你是怎么做的?

  7.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巩固延伸

  1.以“将心比心”为题,写一写生活中遇到的类似的事情。

  2.创设情境,补充对话。

  ①在拥挤的公交车上,一位小朋友给抱着孩子的阿姨让座。

  ②在人来人往的超市里帮素不相识的老奶奶找她所需要买的`东西。

  ③大街上,帮助一位残疾的叔叔捡他掉在地上的东西。

  教学反思

  《将心比心》是一片略读课文。是从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事情写起,它反映的却是人们的道德思想问题,意在呼唤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小事中将心比心,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在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带着“什么叫将心比心?”这个问题,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受到遇事能推心置腹地想一想,应如何去做。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意思。

  教具准备:

  1、草原风光图。

  2、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教法学法:

  导读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题质疑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说说歌曲中描绘的是哪里的景色。听着歌曲,你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象?板书课题:《草原》。

  2、介绍作者老舍。

  二、初读感知,自主学习。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把课文读通顺,同时划出生字新词。

  (2)简要说说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草原的?

  (3)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这次草原之行的?

  2、交流初读情况。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描写草原风景的段落,画出相关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

  2、课堂交流,随机点拨。

  (1)指明反馈

  ①理解草原的“绿”。

  说说“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意思。

  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出示草原风光图片。

  ②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理解“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③有感情地朗读。

  (2)“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③如果你当时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会低吟一首怎样的小诗?(《敕勒歌》)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四、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草原人更美的相关句子做上记号,并有感情地朗读。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

  ②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

  ③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

  (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①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

  ②想想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

  (4)“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②理解“会心”,“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

  3、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五、深化主题,拓展延伸

  1、香醇的奶酒、激跃的赛马、嘹亮的牧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可是夕阳西下,主客们不得不分别了。课文中哪句话表达出了他们当时的心情?(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如果这时你也在场,心情将是如何呢?

  ①逐句逐字地理解:“蒙汉”指五十六个民族。“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话斜阳” 是指在夕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

  ②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蒙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离别呢?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西落了,仍然谈兴正浓。

  2、小结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2、画一幅展现美丽草原的图画,表达出你对草原的爱。

  板书设计:

  景色美——风景如画

  草原 民族团结互助

  人更美——热情好客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8

  教学目标

  1、通过我的发现教学,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习惯。

  2、积累对联。

  3、通过趣味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我的发现教学,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习惯。

  2、积累对联。

  3、通过趣味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生读对话,反复读,思考:

  这段对话告诉我们什么?

  2、生反馈。

  (读文章,边读边想象,能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3、师生共同再读《观潮》,边读边想象,争取在头脑中出现画面。

  4、总结。

  二、日积月累

  1、生自由读,思考:

  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吗?

  2、生反复读,背自己最喜欢的。

  3、生上台表演。

  4、师生齐读,再背。

  三、趣味语文

  1、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

  ⑴生试着读,看应该怎么读。

  ⑵生读后,思考:

  这样读有什么意思?哪种读法更有道理。

  ⑶师生小结。

  ⑷再读。

  2、练习:

  ⑴生自由读:

  分析每种读法的意思。

  ⑵师生再读。

  ⑶生收集其它这样的例子。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9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读5个二类字。

  2、能正确、流利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学探究的能力。

  4、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用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母亲安慰家人的两句话。

  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教具准备:

  cai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促情激趣:

  1、以《幸运大抽奖》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2、体谅中奖者心情如何?

  3、师板书课题“中彩那天”,大屏幕出示“中”字读音。

  4、齐读课题。

  5、理解课题。

  二、自读、自晤、合作探究:

  1、大屏幕出示:阅读提示(一):

  (1)初读课文,标出自然的序号,画出课后生字表中生字带出的词语,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还有不认识的字查查工具书。

  (2)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依据阅读提示(一),学生自由读文。

  3、请每组组长组织组员读没读熟的.句段,并互相纠正读音。

  4、指生分段读课文。(自评、互评、师生共评)

  5、请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和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练习读课文,准备参加读课文比赛。

  6、宣布比赛开始,采用不同形式参赛。

  7、以阅读提示为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一)大屏幕出示阅读提示(二):

  (1)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你读懂了什么?

  (2)有不理解的词,可以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在你反复读也读不懂的问题上做上记号。

  (二)按照阅读提示(二),小组讨论学习。

  (三)汇报交流。

  三、识记生字:

  1、每组组长借助课后生字表,检查本组组员认读生字,新词情况。

  2、教师指导齐读新词。

  3、开火车读本课生字。

  4、打乱顺序读本课要求学会的字。

  5、教师指导书写难记、难写的字。

  6、在小楷本中书写难记难写的字。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不但认读了生字,写会了难记的字,熟读了课文,而且通过自读、自悟和小组合作学习,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解决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答难,自主探究:

  1、小组合作,提出不懂的或感兴趣的问题,由记录员记录。

  2、整理问题,逐题探究。

  (1)将学生所提问题归类,集体讨论。

  (2)教师指导有感情读所理解的句子。

  (3)学生练习有感情读文。

  二、引发辩论,勇于创新:

  1、小组讨论车还与不还的问题,组织素材,说清理由。

  2、学生分正反方进行辩论。

  3、台下的学生做补充说明。

  4、教师小结。

  三、总结全文,领会主旨:

  1、指导学生根据本课所学,设计板书。

  2、教师总结。

  四、作业设计:

  1、想象:库伯派人把汽车开走后,我和爸爸、妈妈的心情如何?都说了些什么?

  2、将自己的所想写在日记本上。

  板书设计:

  12、中彩那天

  诚实+信用=财富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0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字,以及两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熟读课文,练习讲故事。

  教学重点:

  1、认识14个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讲故事。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知道哪些小英雄的故事?

  今天我们又来认识一位外国的小英雄,他的名字叫于连。

  揭示课题:8小英雄于连

  学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自由读文,注意不认识字的读音。

  2、小组合作,快速识字。

  分组做“生字妈妈找宝宝”的游戏。看哪个小组最快。

  3、教师抽读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说一说识字方法。

  4、学生读一读带有生字的句子。

  5、指名分段读课文,大家评价。

  6、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7、指名说说。

  三、感悟课文。

  1、创设情景,学习第一自然段。

  (1)世界上有许多美丽的城市,那里有许多名胜古迹吸引着各地的游客,今天我们到一个美丽的城市布鲁塞尔去游览观光。

  (2)出示图片。

  看到这个撒尿的小男孩,你有什么话想说,有什么想问的`吗?

  学生自主发言。

  (3)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你知道这个孩子是谁吗?找出描写这个铜像的句子?

  指名读句子。

  (4)知道朗读。

  2、学习课文2—4自然段

  (1)自由朗读。

  (2)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3)学生质疑解难,教师讲解,指导朗读。

  3、读最后一段,联系全文,体会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抽读生字词语。

  2、读课文。

  二、语文实践。

  请你当小导游,向游客介绍于连的铜像。

  1、自由练习。

  2、分组说。

  3、全班反馈。

  三、总结。

  你从于连身上学到了什么?

  四、指导写字。

  1、出示会写字,读一读。

  2、同桌说一说识字方法,给生字交朋友。

  3、观察生字的位置。

  4、教师范写。

  5、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作业:

  1、写字。

  2、把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将心比心》12-06

《尊严》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7-20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08-31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父亲的菜园12-26

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03-06

四年级下册语文《大地的话》教案03-23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02-14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园地八教案01-07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选19篇)03-14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03-16